首页 > 资讯 > 本地资讯

沧桑55年 省城太原并州饭店前日已开始首次大修

http://www.0351fdc.com      2012/7/4 9:17:00      山西晚报      评论: 0

  见证了龙城半个多世纪的成长与繁荣,7月2日,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州饭店开始首次大修。大修首日,与饭店一起相伴成长的两棵国槐被原地换位移植。

  当日,记者走进改造现场,探访曾经的“并州第一店”。

  A 两棵55岁国槐为工程挪窝

  昨日上午8时30分,并州饭店南楼前面的小花园里聚集了很多员工,大家纷纷与两棵身披红布的国槐拍照留念。“饭店开业时就有这两棵树了,它们见证了并州饭店的成长,我们其实是在和饭店的历史合影留念。”并州饭店员工小李说,因饭店改造需要,两棵树龄达55岁的国槐要挪窝,为此饭店还举行了特别的祭树仪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棵国槐直径约为90厘米,树冠达8米多;另一棵直径为60厘米,树冠5米多。大树要原地换位移植,又要求是全冠移植,为了保证树木移植后成活,饭店邀请了专业绿化公司技术人员,制定了周密方案。

  走进移植现场,眼前的国槐树根已经被一个直径约4米的土球包裹着,怕土球散落,施工人员又在土球四周围起了可透气的遮阳网,网外用麻绳交错打结,里外5层麻绳结将树根和土球紧紧拴牢,随后又绕着树腰身缠了上去。麻绳外面,是特别定制的粗布带,粗布带像个网兜,下面兜着土球包,上头则被固定在一个大型起吊机的弯钩上。“树有多高,根就有多长,考虑到大树根系较多,我们已经在两天前派了20多名工人连续48小时作业,为大树合理断根,但目前主根还在土壤里,只有到移植那一刻才能断,然后迅速包裹移植。”施工现场,负责大树移植的康培集团经理冯遵刚介绍,一棵树约重50吨,为确保移动万无一失,仅打结所用麻绳就重达250公斤,为此他们还调来了300吨的特大起重机来协助作业。起重机安装从昨晚10时开始,凌晨4时才结束。

  9时30分,大树移植工作正式展开,七八名工人跳进了3米多深的树坑内,继续为大树断根,10多分钟后大树被吊起,工人们开始为大树裹根,紧接着又是麻绳绕树打结。经过20多分钟作业,大树正式具备挪移条件,离大树24米远的地方,是异地移植点,确定了树导向、吃力点等符合设计要求时,大树被缓缓吊起,离开了原来的“家”。

  约10分钟后,大树被移到了“新家”,技术人员已按比例挖好了树坑,并洒了生根粉、草炭土等养料,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B 50多名老员工合影作别

  挪树仪式结束后,记者环并州饭店走了一圈,饭店内东西两座楼内,工人们已经开始拆卸窗户等设施,往日人来人往的接待大厅也已布满灰尘。

  改造启动当日,50多名老员工也因饭店暂时歇业而提前内退,有不舍、有依恋,但大伙儿都表示,是高高兴兴离开岗位的,再次穿起工装,同事们聚到一起和工作多年的老建筑合影,饭店还为大家录了视频,拍了个人照片进行留念。

  客房总机主管冯守丽是50多名提前内退的员工之一,在总机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她记忆最深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接待国务委员唐家璇的会议。会议筹备了一个多月,她和同事们每天紧张忙碌参加培训,进行一次次业务演练,最终得到了唐家璇的表扬。“当时人家表扬我们说,你们的会议服务比上海都快,一个小时之前还在开会,一个小时后就是大型的宴会。”冯守丽说,每次大型活动对大家来说都是一次成长和历练,尤其是服务得到认可,比给大家发奖金还高兴。

  库房管理人员刘俊梅也是最后一次穿起工作装,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一拍照留念后,刘俊梅又特意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看了一番。和其他同事一样,刘俊梅也对饭店充满感情和留恋,她说虽然不用来上班,但以后只要饭店有需要她依然会义务来服务。

  C 多方征求意见 定下改造方案

  身为并州饭店“当家人”,王中华在饭店改造首日穿了平时很少着的正装——白衬衣、黑裤子。细算下来,截止到7月2号,王中华已参加了大大小小20多次关于饭店维修改造的各类会议。上万字的改造方案,王中华烂熟于心,他说,见证了龙城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并州饭店,因多年未投入资金维修,如今房屋结构老化,地基沉降、墙体裂缝,被鉴定为重症危楼,已不能继续使用。

  在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鉴定报告中,记者看到并州饭店西楼安全性等级为Dsu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有关规定,其安全性严重不符合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并州饭店会议中心安全性等级也被鉴定为Dsu级,适修性极差,已无利用价值,建议拆除、重建。

  并州饭店是市级历史文化遗产,如何维修成为第一道难题。在一份呈报政府的情况汇报里,记者看到了文物专家的态度。

  今年2月27日,太原市文物局曾组织省内古建专家,对并州饭店提交的东西楼改造方案进行了论证。专家们在建议中明确表态,并州饭店东西楼已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只能加以保护,不允许拆除。依据《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东西楼屋面应保持原有的顶面形式。

  结合专家意见修改改造方案后,王中华和同事们还以登门拜访、电话征询等方式,邀请孙英、纪馨芳、孟立正、王昕、谷文波、曹中厚、李荣怀等历任太原市级领导提意见和建议。在王中华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10多位市级老领导亲自写下的改造建议,建议中,多数老领导都表示,改造是件好事,应尽快进行,同时都一致表示应该通过改造提升饭店档次,将其打造成太原市的一处典型地标建筑,让并州饭店名副其实。

  最终,考虑到部分建筑适修性极差、加固维修成本高、建设时间长,经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东楼加固维修,西楼、会议中心落架维修的方案最终确定。与此同时,此次改造还将拆除并重建功能严重不足,已成危房的东一、二楼餐厅等附属建筑。

  D 工期213天 完成时限精确到各环节

  工程桩工期20天、挖土方及基坑支护工期7天、外墙施工进场放线2天……在一份饭店起草的维修改造方案上,记者看到满打满算213天的工期被细分成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期完成时限被精确标注。

  为了确保维修改造顺利进行,太原市还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在刚为组长的维修改造领导组,改造领导组成员囊括了发改委、住建委、财政局、文物局等17个部门的“一把手”。

  记者通过制作精美的维修改造设计方案了解到,改造后,经抗震加固的并州饭店东楼,屋顶将改为唐代大屋顶,并将恢复原有青灰砖外立面,保留历史风貌,同时将通过装修、装饰提升内部服务功能;并州饭店西楼、会议中心落架维修时,将加高加厚,与东楼的风格保持对称,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12733平方米集会议室、接见厅、报告厅、游泳池及健身康乐为一体的会议中心;拆除东楼附属餐厅和西餐厅,在原位置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18144平方米的贵宾楼,外观设计为简约的现代风格,采用石材、玻璃幕墙形式,与东楼古朴风格形成对比呼应。

  2013年1月30日,是东西楼维修改造交付使用大限。为了如期实现目标,王中华告诉记者,施工高峰期工地施工人员将会达到800人左右,他也会每天守在一线亲自盯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

  整个维修改造及贵宾楼的启用,会在2013年6月30日之前完成。

  车来车往的迎泽大街上,五层楼高的并州饭店掩映在绿阴中,虽然没有直冲云霄的高度,但她在每一个老太原人心中,都有着足够的厚度。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将其看成一个具有龙城象征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而不是简单的“集餐饮、住宿、会议、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

  始建于1957年的并州饭店,于2011年被列入太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她与南宫、省财贸大楼、太原火车站一起,被太原百姓并称为迎泽大街四大地标性建筑。

  去年,太原市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重严谨的申报材料中,并州饭店赫然在列。

  7月2日下午,记者在这里采访时,遇到几个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是为了留存下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瞬,专程带着摄影器材过来的。

  “并州饭店院里的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故事。”提到并州饭店的历史文化,现任总经理王中华这样说。

  的确,从普通员工到总经理,这里的每一个职工,都可以给你讲上一段关于饭店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也逐渐梳理还原了这座拥有55年历史的建筑所蕴含的文化,这些文化,也成为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政府投建】当时是迎泽大街上最高建筑

  去年,太原市公交公司对公交站牌的站点命名向公众征集意见,很多原先用企业、单位名称命名的站点都被修改规范,变成街道名称。但是,“并州饭店”这个站名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很多百姓都觉得,并州饭店太有历史了,已经成了一个标志,站名改了不习惯。

  说到历史,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太原市政府决定建一座为来宾进行业务活动、学习考察、召开各类型会议提供接待服务的饭店,几经考察,当时“饿狼常出没、野兔觅踪影、一片蒿草滩、满目荒原寻”的五一广场西南侧的满洲坟,被确定为店址。

  当时市政府投资100万元,耗时一年,于1957年建成了饭店东楼,这也是当时迎泽大街的最高建筑。此后,南楼、西楼分别于1958年、196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并州饭店西楼及会议中心,仅仅用了40天即完工。“就像在苏联电影里边看到的那些场景,高大的房间,白色的纱帘,深红的木地板、踩上去嘎吱嘎吱作响,感觉特别神秘。”如今已经60多岁的潘女士,当时还是个小姑娘,偶尔跟随开会的父亲进入并州饭店,饭店典雅的装修、服务人员礼貌的接待,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直到现在。“饭店开业后,会务接待任务接踵而来,最忙的时候,各单位的会议时间要根据饭店的营业情况定,这周这个单位有会,那个单位就把会定在下周。”副总经理弓正义告诉记者,因为当时这样的饭店太原唯此一家,因此成了各单位争抢的对象。

  并州饭店的历史上,进行过几次大修,这些大修在山西宾馆饭店业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第一次是1984年,主要是对东楼进行改造维修,饭店自筹资金700万元,按照旅游饭店的国际标准进行,改造后的东楼,碧绿的琉璃瓦顶,雪白的瓷砖外墙,古朴典雅又不失民族风格,内部装修也按照涉外标准,安装了中央空调、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卫生洁具、满铺地毯,创下了我省宾馆饭店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也成为太原乃至山西对外形象的一个标志。

  第二次改造从1991年开始,主要对南楼及其所属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装修,目标定位为三星级饭店,无意中又成为山西饭店历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家安装了圆开自动门,第一家设立桑拿浴、健身房、卡拉ok歌厅等娱乐设施;第一个安装同声翻译系统设施等。

  1997年,并州饭店再次对西楼进行改建,使之外部建筑风格与造型,到内部客房的布置等,与东楼、南楼更加统一和谐。

  【传承晋菜】制作山西第一本菜谱

  很多老太原人提到并州饭店,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地道的晋菜。55年来,并州饭店的每一位厨师都非常注重对晋菜的传承,并不断创新,发扬光大。

  今年57岁的副总经理弓正义,1970年招工进入餐饮部工作。他的师傅,如今已经离世的李进才,是太原餐饮界的老前辈,他向记者讲述从师傅那里了解到的饭店餐饮文化时,几乎如数家珍。

  建店初期,太原市政府专门在全市各个宾馆酒店选调了几十名餐饮技术骨干组建了并州饭店餐饮部,与此同时,饭店分期分批选派厨师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学习和交流。

  在太原市的餐饮界,并州饭店一直占主导地位,许多色香味俱全的晋菜都从这里诞生并扬名全国。1962年,并州饭店作为省内第一家编写菜谱的饭店,编写出《并州饭店菜谱》,菜谱中详尽记录了500多种山西省的菜品和面食的制作方法,为山西晋菜的传承、交流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说话间,弓正义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大寨考察工作,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接待任务非常重视,研究决定由并州饭店承担接待工作,并州饭店的大厨们带去了精心准备的原材料,但在大寨期间,总理想吃当地的特色,于是并州饭店的厨师和当地的农家百姓一起,用当地的食材,为总理制作了既具有地方风味,又不失精致的饭菜,事后,总理对并州饭店的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外地游客来山西就餐,山西人都会邀请他们欣赏精美绝伦的面食表演。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表演的最早来源,也是并州饭店。上世纪90年代,山西省烹饪协会要组织一个面食表演艺术团,从并州饭店选调了一批技术骨干,主要表演头顶削面、揪片、剔尖等,当时的表演主要在国内各个重要的大型会议餐饮上,“我带的徒弟也被选去了,很光荣,而且对饭店的形象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说起这些,弓正义非常自豪。

  【东西融合】诞生省内第一家西餐厅

  老太原人几乎都知道,太原市的第一家西餐厅,就在并州饭店。1985年建成的西餐厅,从建成之日起,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当时因为好奇前来参观的人特别多,餐厅不得不制定规定,不管吃不吃饭,进门收费5毛钱,吃饭另外花钱。”如今并州饭店南楼餐饮部经理郭江,当时在西餐厅工作,她回忆了当时西餐厅的火爆,“尽管如此,来参观的人还是很多。”

  郭江告诉记者,为了将西餐厅办好,并州饭店派厨师专程到北京学习俄式大餐、法式大餐等西餐,还将西餐部厨师派往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事实证明,并州饭店西餐厅的餐饮技术水平受到了认可,国际红十字会的德国友人在并时专程来并州饭店吃西餐,中国驻美国第一任大使柴泽民品尝后竖着大拇指连声说好。

  【并州第一店】曾是太原“钓鱼台”

  今年2月,省“两会”在新落成的山西大剧院举行,会务组特意从并州饭店抽调了70名工作人员,承担大剧院的礼仪服务工作。素养良好、举止温雅的礼仪人员,成为大会上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

  自1957年建成至今,50余年来,这样重大的接待服务任务,对并州饭店的每一个职工来说已成习惯。

  “20世纪50年代,并州饭店是太原市代表性建筑之一,甚至在当时被称为‘并州第一店’,北京的餐饮服务业称并州饭店是太原的‘钓鱼台’。”饭店员工李师傅告诉记者,并州饭店是太原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事活动场所,一直承担着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接待任务。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等都曾下榻并州饭店。如今,饭店东楼门上放置的“并州饭店”匾额就是薄一波的题词。

  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客人的认可,不少客人还会给饭店带点礼物以表谢意。员工小赵说,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位之前下榻过的日本华侨,专程从日本带来一台彩色电视机送给并州饭店,以感谢他每次来时饭店服务人员的热情服务,这是并州饭店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饭店几乎每一个员工都会随口给你讲上几个,饱含深情,娓娓道来。

  因为承担着公务接待任务,55年的岁月中,并州饭店几乎见证了太原市所有重大的政治、文化、经济事件,也因为55年来始终不变的服务品质和形象打造,并州饭店成为老太原人心目中具有“龙城”象征意义的建筑。

  一个老员工的记忆

  今年56岁的赵并政,是并州饭店资格最老的员工之一。16岁来到饭店时,他被分配到客房从事卫生清扫工作,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并州饭店客房,大多数都是普通间,一个房间有七八张床位,最多的一个房间有9张床位,没有卫生间。所谓客房清扫,也是叠叠被子,扫扫地。

  “40年前,整个并州饭店有近千张床位,但带卫生间的标间只有12个,套间整个宾馆只有4间。”赵并政说,如今在大家看来很普通的标准间,在当时只有贵宾才能入住,套间更是接待重要客人时才会使用。

  从客房到接待、安保部,再到客房部经理,40年来,赵并政从没离开过并州饭店。40年间,饭店的客房不仅越来越高级,设施越来越齐全,服务员出身的他感知最深的是客房打扫的流程越来越细致。“以前打扫卫生只用一种洗涤产品,现在分得很细,84消毒液,专业洁厕用品,一个操作车上就有好几种清洁用品。”赵并政说,工序多了标准严了,最终换来的也是顾客的信任和满意率的提升。

  如今,赵并政的工资已经从一开始的20块钱,涨到了近3000元,在服务岗位上干了一辈子,临退休赵并政说自己觉得职业很光荣,能用自己的服务给别人带来快乐他感到很满足。

扫描关注“住在太原”公众微信
分享新闻到朋友圈
编辑: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0 人参与
作 者: 登陆 注册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住在龙城网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