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银行贷款

央行再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加息的原因何在?

http://www.0351fdc.com      2006/7/25 11:06:00      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      章林晓     评论: 1
    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人们不禁要问,央行不加息而再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7月21日18时,央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周末发布消息,这在央行来说,似乎已成惯例,对此,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多多少少有些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央行这次贷币政策调整,是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此前大多数人普遍预期的加息。

  今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出来之后,众多专家一致认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在猜测央行会选择何种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加息。然而,央行的决策,最终却是与这些专家的预计恰恰相反。

  那么,央行此次货币政策紧缩,弃“加息”而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后,其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加息”不能遏制“以投资求增长”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了10.9%,二季度更是达到11.3%的惊人水平,这是最近十多年来最快的一次;而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更是一马当先,投资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远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与此相应的是,央行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银行信贷持续高速增长,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新增贷款额竟占去央行预定全年指标的87%。

  本轮宏观调控的一大特色,是在“有保有压”原则下,坚持土地供给和信贷投放两道闸门一起管,即在“有保有压”的前提下,围绕着“管好土地,看紧信贷”这一基本精神进行的。 目的是为了防止投资过热,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造成信贷不良资产,避免宏观经济的过度波动。

  “收紧地根”,对于降温经济过热,原本能够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以投资求增长”冲动下,“管好土地”并没有正确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该保的没有保,不该保的保了,这就导致了“地根”的全面失守和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2005年国土资源部开展执法检查发现,2003年10月到2004年9月,全国15个城市70多个区县违法用地宗数和面积数分别占新增建设用地宗数和面积数的63.8%和52.8%,有些地方高达80%和70%,有的甚至在90%以上。2004年9月以来,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在90%以上。 而今年以来,各地发展经济的热情更是异常高涨,大量投资最终落在了土地上,土地需求更是急剧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项目用地是违法用地,而严重的土地违法问题几乎都与地方政府有关。

  这说明,我国经济的过热,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经济的“炽热”,最根本的原因,是源于地方政府主导下“以投资求增长”的“投资冲动”。

  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下“以投资求增长”的“投资冲动”,往往很少考虑经济效益,因此,“加息”对其的遏制作用,远不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强化流动性管理,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来得更加有效。而如果央行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选择加息,那么,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的情况下,再加地方政府为追求GDP高速增长——大力吸引FDI、鼓励出口,很有可能吸引更多海外套利资金进入中国,迫使央行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这样,不但抑制不了投资过热,相反,很有可能是助长了投资过热。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要与泡沫破灭赛跑

  今年上半年,除了少数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房价在悄悄下跌外,其他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房价依然在上涨,有些甚至在疯涨。然而,这种房价的疯涨并不是建立在真实有效的需求基础之上的,而是完全建立在房地产市场各方主体——房地产开发商、自住购房者、投资者,坚信房价上涨的预期上——

  首先,对开发商来说。据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到5月末,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21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8%。其中,商品房住宅空置面积为6728万平方米,增长13.4%。从空置时间来看,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为7979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的比重为65.6%。而据美国地产商协会统计,美国国内的平均房屋库存期是4.3个月,6个月接近正常;当它增加时,意味着有麻烦来了。

  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空置面积上升,尤其是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的大幅度上升,从本质上讲,我国房地产开发商“赌”的是将来房价的上涨,会超过囤房的资金成本,开发商要赚是这两者之间的差额。

  其次,对自住购房者来说。按照理性的分析,在我国许多房地产热点城市,现在购房不如租房合算。但还是有许多自住购房者不顾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甚至故意虚报收入,采用欺骗银行的手段进行了按揭购房。这是因为,他们相信了许多专家学者有关“房价上涨是常态”、“房价还将稳定上涨几十年”的说法。“迟买不如早买”,他们之所以在购房不如租房合算时购房,“赌”的也是将来房价的上涨。

  而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月收入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美国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而根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年鉴》和各国统计年鉴,分析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我们就可以发现,以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为例,其住房消费支出比例最大的为英国13.8%,最小为法国8.3%。

  我国人均GDP是2003年达到1000美元的。而据《中国青年报》报导,有调查显示,我国在贷款买房的人当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超过了银监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的警戒线,成为“房奴一族”。

  最后,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房价快速上涨而租金涨幅却不大,甚至房价快速上涨而房租反而一路下跌,房价和房租严重背离,甚至房租的影子价格与房价相去甚远的情况下,一些投资购房者之所以购房,关键是他们相信了一些专家学者教导他们的理论——

  投资房产的收益,应该是由房租和价格增值两部分组成的,房地产值不值得投资,并不是单纯地由房租收入决定的,因为租金收入在收益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房屋价格增长很快的情况下,即使房租下跌,楼市依然还具有投资的价值。

  总之,开发商长时间地囤房,投资者不顾房价与房租背离而投资购房,自住者超越自己实际收入水平按揭买房,从本质上讲,他们其实都是将“宝”押在了未来房价的上涨上。

  房地产市场各方主体——房地产开发商、自住购房者、投资者,都将“宝”押在了未来房价的上涨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这说明在这些房地产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从本质上说已经成为投机市场,而且在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的条件下,往往会很快演变成充满巨大泡沫的投机市场。

  在充满巨大泡沫的投机市场,一个很细小的偶然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们预期的改变,从而一下子刺破美丽耀眼的泡沫。

  这对中国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中国商业银行从存贷差中赢取巨额利润,对于房地产贷款的倚重由来已久;开发商超过70%的资金或直接或简接地来自于银行,房地产业高度依赖于银行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以地生财”的需要,是当地房地产市场最大的“操盘手”。而银行业在自身利益诉求及地方政府要求之下,全力扶植了房地产业发展,也因此陷入了信贷风险剧增的怪圈。在这个怪圈里,商业银行两肩挑着房地产发展,一头担着房地产商的开发贷款,一头担着个人住房贷款,任何一头出问题,最终承担风险损失的都只能是银行。

  去年底,上海发生的退房风潮,已经给银行敲响警钟。今年以来,上海出现的“群租现象”,更是说明——脱离了民众实际承受力的房价想继续长久地往上涨,无疑是“一个人揪着自己的头发想上天”。

  该来的,终归来了。7月20日,上海银监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商业房贷不良贷款增加了1.1亿元,房贷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加息”对资本市场自然是重大的利空,而且影响更多地会体现在心理上,即对预期发生改变。历史的经验表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利率水平的上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维护金融稳定”是央行的天职。为维护金融的稳定,央行的调控必须注重前瞻性、预见性和可控性。

  “只加贷款利息不加存款利息”、“按揭贷款首付的提高”以及这次“不加息”而“再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央行的这些调控手段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样是在与房地产泡沫破灭而“赛跑”。
扫描关注“住在太原”公众微信
分享新闻到朋友圈
编辑:

网友评论

1 条评论   1 人参与
作 者: 登陆 注册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住在龙城网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

  • 山西省太原市网友 (218.26.*.*)
    6626天 发表

    写的好

    本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