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地资讯

山西太原娄烦汾河水库库区移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http://www.0351fdc.com      2011/11/10 9:11:00      人民网      王福庆 张卫忠 刘晓斌 韩双喜     评论: 0

  你知道吗?省城太原340万常住人口每天有24万吨饮用水来自汾河水库;汾河中下游有149.2万亩良田依靠汾河水库的水来灌溉;又有数以千计的工矿企业靠汾河水库的水源产生经济效益。汾河水库恩泽了我们五十多年,可你知道汾河水库库区的四代移民是怎样生存和生活的吗?请看本报记者来自汾河水库库区移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核心提示

  “1130”是指海拔1130米,这是汾河水库的设计者苏联水利专家古列耶夫、马索科夫帮助设计的水库蓄水高度,容量为7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49.2万亩,相当于十三陵水库容量的13.5倍。建设如此巨大的水利枢纽,库区移民将付出怎样的牺牲?半个多世纪犹如白驹过隙,我们每天在享用汾河水的滋润之时,是否还记得当年举家搬迁的那1130水线上的万余父老乡亲?饮水当思源啊!

  在锦绣太原城西北约98公里处,坐落着波光粼粼的汾河水库。在水库腹地静静地躺着旧娄烦镇,往日的繁华不再,踪迹已无处追寻,成为幽幽水底鱼鳖的居所。创业就需付出代价,娄烦人民付出了肥沃的汾河谷地良田、房舍窑洞、果园林场,举家搬迁到海拔1130米以上的集镇、山梁上重新安家。岁月悠悠,五十多年过去,当年的移民现如今已经繁衍了第四代,由当年的10501人,发展到现今的25416人,日子过得虽然还不是很宽裕,但党和政府从来没忘记他们,总是从多方面关心,积极给予扶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库区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近年来省、市、县协力为他们打造的移民新区,成为今日娄烦县城最靓丽的景观,使他们的心里暖融融的舒坦。

  追忆当年 心潮激荡

  娄烦县移民开发局的韩海俊局长介绍说,为拦蓄汾河流域的泥沙,减少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淤积,并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国家水利部确定汾河水库为多目标开发,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用水为主,兼顾发电和养鱼,系多年调节综合利用的大 II 型水利枢纽。

  在经过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的专家实地勘查和测量后,将水库选址定在下静游村至下石家庄之间,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苏联专家古列耶夫、马索科夫参与了设计。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全国人民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老区民众岂能落后?当时隶属于静乐县的万宝全、红旗、湖东、前进等公社划入库区范围,娄烦镇与22个自然村的2362户,10501人,需忍痛割舍掉原有的农田和房舍窑洞,搬迁到海拔1130米以上异地安置。1958年7月水库动工兴建,拦洪蓄水,1960年竣工。费时两年,国家投资6450万元。王大爷是小店区的农民,他就参加了那在当时几乎是全民参与的水库建设。他从小店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和工具,坐拖拉机翻过西山,前往水库工地。他讲,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中,看到有部队,农民,工人,大专院校、中小学师生在参加劳动。据史料记载,当时参与水库建设的人数达48000余人,大家以共产主义义务劳动的形式,不计报酬,勤于奉献。

  望着碧波粼粼,水天一色的库区,库区移民在自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又生出些许悲壮。毕竟赖以生存的耕地和家园沉入了水底。水库建成后,淹没房舍窑洞11023间,耕地14978亩,果园林地642亩,水井71眼……

  今年78岁的李平秀大爷是当年的库区移民,岁月留痕,当年的壮小伙儿,如今已经皱纹爬满额头,身体也佝偻了许多。1958年10月,他从庙湾村拉着几平车拆房的檩条和旧门窗,住进了新盖的移民新村,土坯砖混瓦房那可是当时的好房子,旁人看着眼热哩。这一住就是大半辈子,尽管日子过得紧巴,但当年政府配给移民的玉米面、豆饼,如今的移民补贴、低保补助,他都享受到了。垂暮之年,记忆犹新,想起当年响应搬迁、积极参加水库建设的情景,老人眼里又泛起了亮光。像李大爷这样的第一代移民,现今大多已经作古,但他们为汾河水库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却惠及了子孙后代。

  艰苦奋斗 开荒自救

  娄烦人都说,库区移民的年收入比其他村民大致低1000元。因此,占全县人口五分之一的库区移民富,则娄烦富,反之亦然。1971年,娄烦建县后划归太原市,但那个年代举国一致,生活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库区淹没耕地近15000亩,农民们后撤到坡梁上开荒自救,但水引不上去,只能靠天吃饭,种些土豆、谷子、豆子、莜麦等耐寒耐旱作物,土地块小连不成片,形不成规模种植,产量低,收入少,温饱难续,成为困扰当时移民的突出问题。水浸塌岸,又夺走不少耕地,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36岁的张晋芳回忆起少年时,直说苦啊。她是庙湾乡岩市崖村人,库区移民。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步行上学,离家又远,好点的吃食就是蒸山药蛋和玉米面饼子,能吃饱就是幸福的事儿,要是能吃上顿“烧糕(油炸糕)”就是过年哩。哎,那年景吃不饱,要不我也不会长这么小个子。

  五十多年来,库区移民虽然自己不断努力,但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基础设施限制,生产和生活水平一直不高。为改善生活现状,在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努力下,结合国务院关于解决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处理办法,在“不算老账、不搞退赔,更不能按新标准重新补偿”的精神下,省政府决定通过水、电附加费帮助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提高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筹集库区建设基金和移民扶助金。1982年-1992年为库区移民供应定供粮106.5万公斤;1993年至今,粮食补贴改为财政补贴,1995-1998年每年补贴50万元,1998年-2004年每年补贴90万元。

  政策扶持 生活变样

  历年来,针对汾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的处理,

  共计完成国家投资740万元。其中,完成人畜引水工程33处,配水泵2台,建水池4个,铺设管道31公里,解决了9个移民村的20532人和1023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完成交通道路工程15处,计有15.6公里;完成农田水利工程6处,铺设管道1.5公里,修护地坝740米,水渠370米;完成供电工程14处,架设高低压线路14公里;完成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13处;扶持发展经济林项目7554亩,扶持生猪、小尾滩羊、奶牛等养殖业项目28项。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库区移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设施有了显着的提高。蒲峪村是个典型的移民村,1958年曾经迁移过一次,近几年由于库区高水位蓄水,塌岸现象频发,原有窑洞裂缝,门窗变形,无奈再次迁移。村里划出一片土地,移民们盖起了新房,圈起了院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刘建军就是受惠者之一,今年54岁的他,是典型的第二代移民,建水库时他才不到两岁。他领着记者走进院子,指着新盖的5间房子,眼角溢满了笑意。“这比原来的窑洞强得太多了,向阳不潮湿,房前自家种的青菜和果树管够吃了,还有剩余可拿到集市上去卖个活钱儿。国家每人每年还给移民发放600元的后期扶持生活补助金。这日子,咱知足了。”记者看到屋檐下堆满了黄橙橙的玉米,像小山一样。他随手拿起玉米穗子高兴地说:“今年好收成啊,1200公斤玉米、400公斤黄豆、5000公斤土豆,除了自家留下吃外,拿到市场上可都是钱啊。”刘建军朴实的言语,仿佛在给我们讲述着库区移民的希望,讲述着土地可生金的道理。

  村委会段主任兴冲冲地领着我们参观了村里的核桃林和引水站,高兴地说,国家坡地改梯田的项目启动后,村里争取到200万元建了上水工程,种植了340亩优质核桃,今年已经有挂果的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许多。以前每亩200元都没人愿意承包的山地,引水上山后,城里有公司以每亩500元的高价想转包去育苗,农民们都舍不得出手。明年大家想种些经济价值高的西瓜、甜瓜等,再盖些大棚,种植鲜细蔬菜。这样农民的收入将逐年提高,也达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像这样在政策上得到实惠的还有西果园村、下静游村、庙湾村、向阳村等等。

  入住新区 笑声爽朗

  安居才能乐业。库区移民在经历了瓦房、窑洞的岁月后,如今有一大批人已经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娄烦县城东面,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直通移民新区。红顶白墙、整齐有序、配套合理。一期工程36栋楼,16万平方米的住宅已经竣工入住,二期工程的主体也已完工,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和报批相关手续。娄烦县移民开发局韩海俊局长自豪地说,这是咱县里最好的房子,按照国家补偿政策总投资2.4亿元,移民人均9000元,愿意进城的不补发现金,登记入住,想住大房的自己补差。一期工程完工后,已有1814户,7800余人搬进了新居,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显着的提高。故土难离的一些老移民,把补偿款发放到位,自行建房安置。现在约有60%的移民登记了移民新区的住房,也有少部分移民采取小村并大村的办法,重新划拨宅基地,建起了新房。

  我们走在移民新区的大街上,一派娄烦新城的景象映入眼帘,这里超市、饭店、小诊所、瓜果蔬菜市场、粮油门市部应有尽有。只见老人们聚堆扯着闲话,小孩子在人群里钻来绕去,见证了他们的生活闲适而又有情趣。我们走进7号楼2单元5层的张春红家,热情的女主人招呼大家“回家”坐坐,使我们倍感亲切。这是位快嘴子婆姨,一边倒水、递苹果,一边介绍家里的情况。

  准确地说他们这一家是第三代移民,当年建水库的事,在爷爷的故事里曾听过。他们家现在已经不再靠三两亩薄田度日,男人买了大卡车,在外跑运输,收入在当地算是很不错的。这不,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装潢得实用大方。液晶彩电、三开门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一点也不比太原的城里人差。女主人直夸国家的政策好,我家只掏了4万块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楼房。现在的楼盘哪家不得每平方米几千元?没有几十万哪能下得来?现在住这么好的楼房,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生活环境变了,孩子也进城读书了,家里以后就更有希望啦。说笑声声,她还一再挽留大伙在家吃饭,尝尝土豆“圪搓搓”和蒸莜面。

  说起移民新区,大家都像记挂亲人一样想起当年的娄烦县领导郭建华、尤天栓等同志,是他们搞规划,落实资金,关注建设每一个进程。每一任县领导都把移民新村的建设当做接力棒一样拿在手中,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工作。据韩海俊局长介绍,本届县委、县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视移民新村的建设,每周听取一次专门汇报,及时解决问题,争取把好事办好,让更多的移民早日入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听到他们爽朗、舒心的笑声。

  【编后】

  汾河水库自1961年6月正式投入运用以来,在防洪、供水、发电和综合经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共实现防洪减灾效益50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太原市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太原、晋中、吕梁等地149.2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饮用水和工业用水115亿立方米,实现供水效益达60余亿元。

  水电站至今累计发电3.1亿度,收入3220万元。

  几十年来累计拦蓄泥沙近4亿立方米,对缓解泥沙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和下游河道的威胁起到了积极作用。

  几十年来为市场供应鲜鱼300余万公斤,丰富了人民的餐桌。

  引黄入晋工程实施后,汾河水库作为黄河水的调蓄水库,担负起省城340万人的饮水供应任务,成为省城最主要的水源地。

  一项项成绩摆在我们面前,恰似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这里面无不饱含着娄烦人民、库区移民的牺牲与奉献。记住他们,是他们在为共和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奉献着。在国家这个大棋盘上,他们永远是枚小棋子。但由小见大,他们的精神是伟大的。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哟,舍小家顾大家,献了自身献子孙。我们需仰视他们的品格,铭记他们的功德。永远不该、也不应忘记那生活在1130水线上的父老乡亲。

扫描关注“住在太原”公众微信
分享新闻到朋友圈
编辑: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0 人参与
作 者: 登陆 注册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住在龙城网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