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地资讯/太原规划

晋祠公园迎来大巨变 两园一馆一祠规划曝光

http://www.0351fdc.com      2014/11/12 10:33:00      住在龙城      评论: 0

晋祠公园总规划公示:

    近日,小编从规划网获悉,晋祠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总平面图公示,包括赵梅生美术馆设计方案、潜园设计方案、晋文公祠设计规划方案、东园设计规划方案同步出炉。

    据悉,此次晋祠景区规划总用地165.65公顷。其中,悬瓮山88.48公顷,晋祠博物馆12.5公顷,晋祠公园60.21公顷。总建筑面积5.46万平方米,现状保留4.02万平方米,规划新增1.44万平方米。悬翁山部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现状保留。晋祠公园建筑面积3.73万平方米,现状保留2.42万平方米,规划新增1.31万平方米。晋祠博物馆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现状保留1.57万平方米,规划新增0.13万平方米。

晋祠公园规划位置示意图

晋祠公园规划图

晋祠公园规划参数示意图

晋祠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总平面图公示

    规划范围北起景区地界;南至工疗路与晋祠门外街;西起景区地界;东至古唐路,本次规划包括悬瓮山部分山体,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三部分。规划总用地165.65公顷,按功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管理服务区和游览区。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服务整个景区的办公中心和游客中心、接待区。游览区包括悬瓮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三部分。

详细规划:

晋祠环境综合之力规划总平面图方案公示牌

2014年公示第303号

    规划范围北起景区地界;南至工疗路与晋祠门外街;西起景区地界;冬至古唐路。本次规划包括悬瓮山部分山体,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三部分,规划总用地165.65公顷,净用地161.19公顷,按功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管理服务区和游览区。

(一)管理服务区

    主要包括服务整个景区的办公中心和游客中心,接待区。

(二)游览区

    游览区包裹悬瓮山、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三部分。

    1,悬瓮山游览区

    规划沿晋祠博物馆的界墙和悬瓮山的部分山脊线设置带有观景平台的垛口城墙,形成公园界址,保留悬瓮寺和望川亭。

    2,晋祠博物馆

    规划以保护为先到,保持晋祠核心部分现有格局不便,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品质。

    3,晋祠公园

    主要分为三部分:

    中部游览区(包括景区中轴线上的一系列景点);北湖游览区(景区中轴线以北的部分);南湖游览区(景区中轴线以南的部分)。

    (1)中部游览区:景区中轴线部分,规划形成3大景区创意,包括大寺荷风、画阁留音、合涧分流。从景区东入口广场开始,在景区中轴线上,由东向西规划设置了公园东入口广场,十字桥广场,园门、主景阁、过厅、龙兴晋阳雕塑、南大厅与博物馆前广场等。

    (2)北湖游览区:景中中轴线以北部分,设计了3大景观创意,包括龙岗叠翠,远畴稻香,茗雨梨音,由东向西规划设置中湖、北湖(九龙湖)、老君庙、老君庙回廊、仙翁阁、伏龙园(陈家息庐)、雨花寺、北极阁、潜园等景点。

    (3)南湖游览区:景区中轴线以南部分,设计了4大景观创意、包括瀛洲月照、桃园春雨、杏坞花开、东园秋菊、由东向西规划了南湖、晋文公祠、赵梅生美术馆、凌烟阁、下生寺、上生寺、龙兴晋阳群雕、饮马湖、东园、市楼等景点。

现在公园原有景观基础上,规划完善景区以下部分:

    北极阁与主轴线之间主路东侧规划设计复建一组景观,名曰潜园。

    规划在市楼附近设计重建晋祠东园(玉烟书屋)。

    完善中湖、南湖景区、将景区水系贯通,建设成为湖湖相连的特色水景。

    完善南湖中及中糊景区建设,尤其是湖心岛的晋文祠建筑群,船舫、凌烟阁、赵梅生美食馆等景观。


晋祠环境综合整治东园设计方案公示:

晋祠环境综合整治东园设计方案公示牌

2014年公示第305号

    东园复建项目位于太原市晋祠公园南门内市楼东侧,总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在晋祠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划为中堡陈列倌,因太原博物馆已建成,再建陈列倌无必要,故将陈列馆改为传统园林景观——东园。

    方案采用传统园林格局,西、南、北侧各设主出入口一处,东侧设次入口一处,园林东侧玉烟书屋设南向出入口一处,园内主要建筑包括:清代太原地区典型民居院落玉烟书屋,以及体现清代太原建筑特点的醉吟轩、北屋、斗室、南门、北门、映月楼、菊馆、曲水流觞以及各式亭轩等建筑,国内水系、绿化、叠石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合理布局,建筑1-2层,仿清代风格的传统钻木结构北方园林建筑,园内有亭、台、楼、阁等景观建筑20余座,景观桥3座,总建筑面积2463.8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为9米。

晋祠公园东园效果图

晋祠公园东园规划图

详细规划:

    东园复建项目是晋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晋祠公园的重要主城部分。

    东园复建项目位于太原市晋祠哦概念股元南门内市楼东侧,总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在原《晋祠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则》为中堡陈列馆,因太原博物馆已经建成,再建陈列馆以无必要,根据《晋祠志记载》此处原为杨氏(向阳)别墅,故将陈列馆变更为传统园林景观——东园,提升历史风貌,丰富晋祠的文化内环,更好的与规划经典“东园秋菊”向衔接。

    方案采用传统园林格局,西、南、北侧各设主出入口一处,东侧设次入口一处,园林东侧玉烟书屋设南向出入口一处,园内主要建筑包括:清代太原地区典型民居院落玉烟书屋,以及体现清代太原建筑特点的醉吟轩、北屋、斗室、南门、北门、映月楼、菊馆、曲水流觞以及各式亭轩等建筑,国内水系、绿化、叠石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合理布局,建筑1-2层,仿清代风格的传统钻木结构北方园林建筑,园内有亭、台、楼、阁等景观建筑20余座,景观桥3座,总建筑面积2463.8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为9米。


赵梅生美术馆建设工程方案公示:

    赵梅生美术馆原地址使用晋祠国保单位内浮屠院的院房,展览内容与浮屠院建筑属性契合度较低,展览空间严重不足,缺乏对画作珍品的保存与展示条件。随着赵梅生先生捐赠画作的数量增多,现有展览和储存空间严重不足。为保护好赵梅生先生的捐赠珍品,宣传发扬画作内涵外延意义,亟需筹建一处符合珍贵画作展览、储存条件,一定程度满足现代美术馆展示储存要求,满足绘画爱好者参观、交流需求的美术馆展览交流空间。作为晋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部分,赵梅生美术馆从晋祠文物保护核心中移出,也有利于晋祠文物古迹本体的保护工作。

赵梅生美术馆效果图

赵梅生美术馆规划图

详细规划:

晋祠环境综合整治赵梅生美术馆建设工程方案公示牌

2014年公示第304号

    赵梅生美术馆原地址使用晋祠国保单位内浮屠院的院房,展览内容与浮屠院建筑属性契合度较低,展览空间严重不足,缺乏对画作珍品的保存与展示条件。随着赵梅生先生捐赠画作的数量增多,现有展览和储存空间严重不足。为保护好赵梅生先生的捐赠珍品,宣传发扬画作内涵外延意义,亟需筹建一处符合珍贵画作展览、储存条件,一定程度满足现代美术馆展示储存要求,满足绘画爱好者参观、交流需求的美术馆展览交流空间。作为晋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部分,赵梅生美术馆从晋祠文物保护核心中移出,也有利于晋祠文物古迹本体的保护工作。

    赵梅生美术馆项目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晋祠公园南端,场地呈三角形,建筑由三个不同高度体量穿插形成“品”字形布局,总平面设计将建筑主要出入口设置于北侧,分别在东侧、西侧及南侧设置管理出入口及次出入口。本项目为地上两层(局部一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为1828.27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5.10米,室外绿化停车位3个。建筑北侧为湖面水景,东、南、西侧环绕布置梅园等绿化景观。


晋文公祠设计方案公示:

    晋文公祠修建项目是晋祠环境整治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晋祠公园的重要组层部分。

    方案主要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在东南方向设主出入口,入口前导区依场地形式布局灵活,包括阙门、百戏楼三座建(构)筑物及祠前广场。祠庙前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高台四周回廊,上不祠庙祭祀区以院落为单位,呈“日”字形平面格局,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由祠门、主殿(文公纪念堂)、后殿(介子推纪念堂),两侧东西配殿(展厅)、东西围廊(展廊)及四角廊上坞壁阙等建(构)筑物组成。项目内各建筑为地上1-2层,仿汉代风格的传统砖木结构高台式祠庙建筑,园内有门阙、殿堂、廊房、阁楼等建筑10余座,桥3座,总建筑面积4935.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46.9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3964.9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为12.8米。

晋文公祠效果图

晋文公祠规划图

详细规划:

晋祠环境综合整治晋文公祠设计方案公示牌

2014年公示306号

    晋文公祠修建项目是晋祠环境整治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晋祠公园的重要组层部分。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历代执证者及社会民众均十分敬仰晋文公,将其尊称为天神,祭祀晋文公的寺庙也称为“天神庙”。传说唐宋以来唐明镇就建有晋文公祠(今山西省政府所在地):乡宁县城北塬上的晋文公祠也建于唐宋。

    晋文公祠项目用地位于晋祠公园南湖湖心岛上,此处位于晋祠公园东南隔,在原《晋祠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划》中设置为瀛洲月照景区即晋文公祠景点,原拟采用仿唐宋建筑风格,现调整为仿汉代高台是祠庙建筑风格,从建筑风格上向前延伸呼应了晋祠的历史,更好地诠释了晋祠厚重历史文化内涵。

    方案主要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在东南方向设主出入口,入口前导区依场地形式布局灵活,包括阙门、百戏楼三座建(构)筑物及祠前广场。祠庙前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高台四周回廊,上不祠庙祭祀区以院落为单位,呈“日”字形平面格局,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由祠门、主殿(文公纪念堂)、后殿(介子推纪念堂),两侧东西配殿(展厅)、东西围廊(展廊)及四角廊上坞壁阙等建(构)筑物组成。项目内各建筑为地上1-2层,仿汉代风格的传统砖木结构高台式祠庙建筑,园内有门阙、殿堂、廊房、阁楼等建筑10余座,桥3座,总建筑面积4935.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46.9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3964.9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为12.8米。


潜园设计方案公示:

    潜园复建位于晋祠公园西北隔,真武阁南侧,在原《晋祠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划》中设置为茗雨梨音景区即梨园水榭与幽竹茶社景点,因景观单一,不足以承载晋祠厚重的文化,故拟将此处调整为复建一处传统园林“潜园”。潜园复建项目不仅丰富了晋祠公园的内容,对《晋祠志》作者刘大鹏也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更好地诠释了晋祠厚重文化的内涵。

    本项目内各建筑为地上1-2层,仿清代风格的传统砖木结构北方园林建筑,园内有亭、台、楼、阁等景观建筑20余座,景观桥三座,总建筑面积2058.5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1982.3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为9.0米。方案采用传统园林格局,在潜园西侧南北两端各设出入口一处,园内空间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南北两区以园林为主,中区为知止庵主体建筑区。三部分有机结构,与自然充分融合。除中区以建筑为核心外,南北两区力求空间疏朗不密集,园内水泵、绿化、叠石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合理布局。

潜园效果图

潜园规划图

详细规划:

晋祠环境综合整治潜园设计方案公示牌

2014年公示307号

    潜园复建项目是晋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晋祠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清光绪二十八年《晋祠志》卷三-亭榭记载,潜园在北涧河桥东北,主任号梦醒子,此园取《潜虽伏矣,亦孔之照》之义为尔。梦醒子,本名刘大鹏,晋阳赤桥村人,生于1857年,卒于1942年。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号梦醒子,晚年又号遁世翁,著有多部书籍,最著名的是《退想斋日记》200册和《晋祠志》42卷。《晋祠志》,是山西省乃至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传世的晋祠志,开创了为晋祠专书修志的先河,是第一部详尽记述晋祠及周边名胜、风景、民风、世俗的书籍。不仅为当时的地方公益和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潜园复建位于晋祠公园西北隔,真武阁南侧,在原《晋祠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划》中设置为茗雨梨音景区即梨园水榭与幽竹茶社景点,因景观单一,不足以承载晋祠厚重的文化,故拟将此处调整为复建一处传统园林“潜园”。潜园复建项目不仅丰富了晋祠公园的内容,对《晋祠志》作者刘大鹏也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更好地诠释了晋祠厚重文化的内涵。

    本项目内各建筑为地上1-2层,仿清代风格的传统砖木结构北方园林建筑,园内有亭、台、楼、阁等景观建筑20余座,景观桥三座,总建筑面积2058.5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1982.3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为9.0米。方案采用传统园林格局,在潜园西侧南北两端各设出入口一处,园内空间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南北两区以园林为主,中区为知止庵主体建筑区。三部分有机结构,与自然充分融合。除中区以建筑为核心外,南北两区力求空间疏朗不密集,园内水泵、绿化、叠石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合理布局。

扫描关注“住在太原”公众微信
分享新闻到朋友圈
编辑:不知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0 人参与
作 者: 登陆 注册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住在龙城网保持中立。

最新评论